在AI与机器人产业狂飙突进的当下,资本市场已不再满足于“投到好项目”,而更渴望“看得见落地”的兑现路径。
2025年7月,东北证券对首程控股(0697.HK)首次深度覆盖 ,给予“买入”评级。在这份题为《拥抱机器人浪潮,跃迁式变革开启》的研报中,东北证券指出:首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机构,而是“真实世界场景的组织者与验证者”,正在用真实运营场景连接机器人产业的研发端与商业端,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确定性兑现入口。
这一表述,或许正是当下港股市场中,最值得重估的机器人概念逻辑。
01|机器人产业的临门一脚,不再是“芯片”,而是“场景”
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早期看技术,中期看资本,长期看交付。而当前这个阶段,恰恰卡在最难的一步:“把实验室里的机器人真正放到世界中跑起来”。
东北证券指出,“真实试验场”已成为决定机器人企业商业价值的重要变量。而首程控股,正是少数拥有“规模场景+高频运营+可复制试验机制”的空间服务商。
公司目前运营超过100个停车场、百万平米产业园,涵盖机场、园区、医院、商圈等多类型使用场景,并通过自研“速驿客V3+DeepSeek AI系统”构建起完整的“人-车-物”数字化底座。借助这些设施,机器人可以进行“真实环境下的动作路径优化、任务执行效率测试、算法微调”,实现从demo到MVP的快速迭代。
比如,在北京六工汇园区,云鲸的清洁机器人正通过物联网系统与园区实时数据联动,边清扫边“学习”;在首程与北大首钢医院合作项目中,术锐的蛇形臂手术机器人已完成首例高难度胰十二指肠切除术,标志着“国产高端手术机器人临床验证”的新突破。
这些并非单点展示,而是规模化试验系统的组成部分。“如果没有试验场,就没有反馈;没有反馈,就没有产品真正走出实验室。”东北证券如是评价。
02|“投资+落地”双引擎:不仅投对了,更能带它跑起来
如果说“场景”是首程的核心资源,那“投资”就是它的穿透工具。
自2023年底设立百亿级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来,首程已投出近20家头部机器人企业,包括宇树科技、星海图、银河通用、云深处、松延动力、沃兰特、未磁科技等,全面覆盖人形机器人、医疗机器人、工业机器人与飞行平台。
但不同于一般VC/PE,首程的投资逻辑不是“财务退出”,而是“场景嵌入+生态协同”。据东北证券测算,公司通过自有资产、REITs产业合作、市政项目资源等,可为被投企业匹配订单、制造交付试点、推动客户验证,实现“资本投进去—场景落下去—数据跑出来—客户跟进来”的双向飞轮。
更重要的是,公司已建立起机器人租赁、销售代理、供应链管理与行业咨询的完整服务体系。平台化运营能力,使其从“一级投资人”进化为“产业整合者与落地加速器”。
03|试验场的估值逻辑:把“不确定的科技”,变成“可计量的收益”
一个行业进入“试验场周期”,就意味着其技术迭代进入“工程化”阶段。
在东北证券看来,首程的价值重估,不只是靠投资眼光,更靠“把科技成果变成确定性场景收益”的商业能力。公司资产运营业务2024年收入9.2亿港元,已连续三年实现正向净现金流。核心机场停车场覆盖北上广深等6座千万级吞吐量枢纽,辅以园区、商业、医院等多元场景,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持续的“订单池”。
更关键的是,公司启动了“机器人体验店+综合服务平台”计划,推动机器人“从示范场走向消费端”,真正打通C端与B端的转化路径。
结合2025年预计盈利5.8亿港元,PE仅24.9倍,东北证券认为首程控股已具备“资产运营底座+科技兑现引擎”的双重定价基础。
市场不缺机器人公司配资在线配资炒股,也不缺机器人基金,缺的是能“让机器人在城市空间里真正跑起来”的试验场平台。首程控股,或许正是这一角色的先行者。在行业迈入“交付元年”之际,它不只是下注者,更是加速器。不只是资产运营商,更是未来城市智能基础设施的编排者。而从东北证券到中金、中信建投、国元国际,越来越多的机构已开始注意到这个“低调却独特”的新物种。